《福建省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要求在工程勘察設計階段進行土壤氡測量:新建、擴建的民用建筑工程設計前,應進行建筑工程所在城市區域土壤氡濃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調查,并提交相應的調查報告。未進行區域土壤氡濃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測定的,應進行土壤氡濃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測定,并提供相應的檢測報告。

民用建筑分為兩類,即
Ⅰ類民用建筑工程:住宅、醫院、老年建筑、幼兒園、學校教室等民用建筑工程。
Ⅱ類民用建筑工程:辦公樓、商店、旅館、文化娛樂場所、書店、圖書館、展覽館、體育館、公共交通等候室、餐廳、理發店等民用建筑工程。
根據土壤中氡濃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可對工程場地進行4種處理措施
1、可不采取防氡工程措施
土壤氡濃度不大于20000Bq/m3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不大于0.05Bq/㎡·s。
2、建筑物底層地面抗開裂措施
地土壤氡濃度測定結果大于20000Bq/m3,且小于30000Bq/m3,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大于0.05Bq/㎡·s且小于0.1Bq/㎡·s。
3、除采取建筑物底層地面抗開裂措施外,還必須按現行國家標準《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 50108中的一級防水要求,對基礎進行處理
土壤氡濃度測定結果大于或等于30000Bq/m3,且小于50000Bq/m3,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大于或等于0.1Bq/㎡·s且小于0.3Bq/㎡·s。
4、采取建筑物綜合防氡措施
土壤氡濃度大于或等于50000Bq/m3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平均值大于或等于0.3Bq/m2·s。
1、物理治理法
(1)挖掘填埋法:該方法是最為常見的物理治理方法,該方法是將受污染的土壤用人工挖掘的辦法將其運走,送到指定地點填埋,以達到消除污染物的目的。然后再將未受污染的土壤填回,以便能重新對土地進行利用。這種方法顯然未能從真正意義上達到清除污染物的目的,只不過是將污染物進行了一次轉移,且費用高,但是對一些特別有害的物質的清除采用這種方法是可行的。
(2)通風去污法:該方法原理是當液體污染物泄露后,它將在土壤中產生橫向和縱向的遷移,最好存留在地下水界面之上的土壤顆粒和毛細管之間。由于有機烴類有著較高的揮發性,因此可以在受污染的地區打井,引發空氣氣流凈化污染土壤區,使污染物加速揮發而被清除。
該技術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在污染區打上幾口井,其中幾口井用于通風進氣,其它井用于抽氣,在抽氣的真空系統上裝上凈化裝置,就可以避免二次污染。
(3)灌水:通過灌水,把一些有毒物質稀釋到地下,然后在周邊打井,讓被稀釋的水滲進井里,這些水被取出進行處理達到排污標準。
(4)灌蒸汽:向地下灌蒸汽,土壤加濕、加熱后,把有機物從蒸汽中分離出來處理掉。
2、化學治理法
(1)化學焚燒法:該方法利用有機物在高溫下易分解的特點,在高溫下焚燒以達到去除污染的目的。該方法雖然能夠完全分解污染物達到去除污染的目的,但在去除污染的同時,土壤的理化性質也遭到了破壞,使土壤無法獲得重新的利用。
(2)中和:用石灰等物質,對土壤中的化學物質進行中和消毒處理。

(3)化學清洗劑:用一定的化學溶劑清洗被有機物污染的土,將有機污染物從土壤中洗脫下來,從而達到去除污染物的方法。
表面活性劑清洗法:由于表面活性劑能改進憎水性有機化合物的親水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因而被廣泛應用于土壤及地下水有機物污染的化學和生物治理中。
有機溶劑清洗法:用有機溶劑萃取方法治理被農藥污染的土壤,效果較好。
(4)化學柵防治法:化學柵是一種既能透水又具有較強的吸附或沉淀污染物能力的固體材料(如活性炭、泥炭、樹脂、有機表面活性劑和高分子合成材料等),放置于廢棄物或污染堆積物底層或土壤次表層的含水層,使污染物滯留在固體材料內,從而達到控制污染物的擴散并對污染源進行凈化的目的。
3、微生物治理法
微生物治理方法(又稱為微生物恢復、微生物清除或微生物再生)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減少環境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或使其完全無害化。從而使污染的土壤環境能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復到原初狀態。
(1)投菌法:就是直接向遭受污染的土壤中接入外源的污染物降解菌,并提供這些細菌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從而達到將污染物就地降解的目的。
(2)生物培養法:就地定期向土壤投加過氧化氫和營養液,以便使土壤中微生物通過代謝將污染物完全礦化為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稱為原位生物培養法。
(3)生物通氣法:這是一種強迫氧化的生物降解方法,在污染的土壤上打至少兩口井,安裝上鼓風機和抽真空機,將空氣強排入土壤,然后抽出。土壤中有毒揮發物質也隨之去除,在通入空氣時另加入一定量的氨氣,為微生物提供氨源增加其活性。
(4)農耕法:對污染土壤進行耕耙處理,在處理過程中施入肥料、進行灌溉,用石灰調節酸度,以使微生物得到最適宜的降解條件。使用該方法時污染物易擴散,但該方法費用低,操作簡單,所以主要使用于土壤滲透性差,土壤污染較淺,污染物又易降解的污染區。
(5)預制床法:在不泄露的平臺上鋪上石子和砂子,將受污染的土壤以15-30cm的厚度平鋪在平臺上,加上營養液和水,必要時加上表面活性劑,定期翻動充氧,將處理過程中滲透的水回灌于土層上,以完全消除污染物。該方法實質上是農耕法的一種延續,但是它降低了污染物的遷移。
(6)堆肥法:是生物治理的重要方式,是傳統堆肥法和生物治理的結合。它依靠自然界廣泛存在的微生物使有機物向穩定的腐殖質轉化,是一種有機物高溫降解的固相過程。一般方法是將土壤和一些易降解的有機物如糞土、稻草、泥炭等混合堆制,同時加石灰調節酸度,經發酵處理,可將大部分污染物降解。影響堆肥法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水分含量、碳氮比、氧氣含量、溫度和酸度等。
(7)生物反應器法:把污染土壤移到生物反應器中,加3-9倍的水混合使呈泥漿狀,同時加必要的營養物質和表面活性劑,泵入空氣充氧,劇烈攪拌使微生物與污染物充分混合,降解完成后,快速過濾脫水。
4、植物治理法
(1)植物對有機物的直接吸收:植物將有機物吸收進體內,再將其無毒性的中間產物儲存于植物組織中,是親水性有機污染物自身的組成成分,也可通過代謝和礦化等作用將其轉變為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無毒代謝物,這是污染物去除的重要機制。有機污染物進入植物體內后被分解,分解產物通過木質化作用保存于木質素中。

(2)植物分泌物和酶去除有機污染物,植物根部的分泌物有利于降解有毒的化學物質,能刺激根部區微生物活性。植物的分泌物包括多種酶和有機酸,這些酶和有機酸為微生物提供了營養物質,從而加快了微生物的繁殖。